|
By gar~*, on July 31st, 2007%
瑞典導演英瑪褒曼 (Ingmar Bergman) 剛於7月30日逝世, 享年89歲~
踏入21世紀, 影迷們不得不接受一個無可避免的殘酷現實: 那些在五, 六十年代曾為電影這藝術媒體注入新鮮生命力的導演大師們, 現在都先後一一揮手道別了~
從影接近60年, 名下的電影及電視作品超過60部, 當中不乏不朽的經典名作, 英瑪褒曼實在是電影世界其中一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跟卓別靈, 布烈遜, 費里尼, 小津安二郎, 希治閣, 塔可夫斯基等等影壇最出色的大師一樣, 英瑪褒曼的作品實難輕易歸入某個電影運動或類別, 簡直就是自創出一片獨一無二的新天地, 闡述他一套獨特的世界觀~ 只是, 他眼中的世界往往充滿傷心, 失望, 無奈, 寂寞, 情感落空, 死亡的陰影更常在背後縈迴不散~
誠然, 筆者實在受不了部分英瑪褒曼的電影~ 那些像要鑽進人類心靈最深處, 讓親暱情感赤裸展現的超近鏡, 總令人禁不住打寒噤~ 還有那陣驀然回望人生時憶起的野草莓之味…
相關連結 CNN Ingmar Bergman Face to Face Senses of Cinema
. . . → Read More: 瑞典導演英瑪褒曼逝世
By gar~*, on July 29th, 2007% Conspirators of Pleasure (極樂同盟, 1996)
導演 Jan Svankmajer 演員 Petr Meissel, Gabriela Wilhelmová, Barbora Hrzánová, Anna Wetlinská, Jirí Lábus, Pavel Nový 連結 imdb link
簡介 現代, 捷克~ 中年男生 Pivoine 用色情雜誌, 黏土, 羽毛, 雨傘等東西製作一套公雞裝束和一個真人大小, 貌似其鄰居 Loubalova 太太的稻草人~ Loubalova 太太的衣櫃裡則藏著一套SM服裝和 Pivoine 模樣的稻草人, 原來她心底素有施虐的慾望~ 替二人居住那棟大廈派信的女郵差, 則最愛躲在暗處把麵包揉成一顆顆小粒, 然後在睡覺前全部從鼻子和耳朵吸進體內~ 那些麵包粒之後又會被送到電視新聞報道員 Beltinski 太太的家, 用來餵飼她家裡的鯉魚, 她最愛讓鯉魚輕咬她的腳趾使她達至性高潮~ 她當警探的丈夫 Beltinski 先生則愛收集各式各樣不同質感的物料, 用來製作件件自虐的工具~ . . . → Read More: Conspirators of Pleasure (極樂同盟, 1996)
By gar~*, on July 24th, 2007% "Breathless" (斷了氣, 1960)
這個相信是今年 Criterion Collection (CC) 其中一套最受注目, 最令人期待的DVD出品吧? 介紹文字中簡單一句 “There was before Breathless, and there was after Breathless.”, 都夠點出這部法國新浪潮代表電影在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雖然專門分析影碟質素的網站 DVD Beaver 最近的碟評, 大都反覆點出CC浪費光碟空間的 letterbox 問題, 但就同一網站 這 幾 篇 影碟比較可見, 即使 letterboxed 也好, CC的數碼修復版本無論在畫質, 色彩, 對比等方面, 很多時候都明顯比現存其他版本為佳, 正是波友所云: “讓半球都夠贏你”~ 這還未說重新翻譯的字幕, 附加的影評文章, 評論音軌, 訪問片段等相關資源, 還有發掘 “W.R.: Mysteries of the Organism” (1971), “If….” (假如…., 1968) . . . → Read More: 齊齊等斷氣
By gar~*, on July 22nd, 2007% “And the censorship itself, that’s not the worst evil. The worst evil, [a] product of censorship, is the self-censorship: because that twists spines, that destroys my character, because I have to think something else and say something else, I have to always control myself. I am stopping to being honest, I am becoming a hypocrite. . . . → Read More: 審查的教育意義
By gar~*, on July 19th, 2007% 記得小時候看的教育電視, 幾乎全都呆板至極, 片中人說話總像機械人般吞吞吐吐, 不過也傻得挺可愛的~
“PythagoraSwitch” (ピタゴラスイッチ) 是日本NHK電視台2002年起開始製作的教育性電視節目~ 在節目開始, 結尾和過場時間都會出現一些用上很多日常用品, 把簡單複雜化得非常有趣的 Rube Goldberg machine, 稱為 PythagoraDevice (ピタゴラ装置)~
youtube上可以找到很多相關的影片, 愛上這些玩意的話甚至可以在這裡把DVD買回家~!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pAmVipomcA
曾看過一部叫作 “The Way Things Go” (1987) 的電影, 由瑞士藝術家 Peter Fischli 和 David Weiss 合作拍攝~ 電影全長29分鐘有多, 裡面就是一連串設計精密, 又冰又火的連鎖反應, 不過這些又爆炸又冒煙的刺激玩意, 家中的小朋友切勿模仿噢~
又記得小時候曾經沉迷玩過一個叫 “The Incredible Machine” 的遊戲, 玩法就是用各種道具砌出一副機器以達成某個指定的目標~ 這裡還可以下載來玩! 不過現在大抵受不了那種粗糙的畫面了吧?
. . . → Read More: 人家的教育電視節目
|
|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