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ee of Life (生命樹, 2011)
導演
Terrence Malick
演員
Brad Pitt, Sean Penn, Jessica Chastain, Hunter McCracken, Laramie Eppler
連結
imdb link
簡介
現代, 美國~ 事業有成的建築師 Jack (Sean Penn 飾) 每天過著渾噩的生活, 多年來仍不能磨滅弟弟 (Laramie Eppler 飾) 在19歲時英年早逝的陰影, 跟父親關係疏離~ Jack 回想自己小時候 (Hunter McCracken 飾) 三兄弟一起渡過的時光, 在五十年代某德州小鎮一個基督教家庭成長的日子~ 堅信必須自食其力的強悍父親 O’Brian 先生 (Brad Pitt 飾) 曾夢想成為音樂人, 卻因為生活而放棄理想, 多年來對三位兒子專制地嚴加管教; 仁慈寬容的母親 (Jessica Chastain 飾) 則鮮有責罵兒子, 常跟他們打成一片~ 兩夫妻因為性格和育兒方針相異, 不時發生爭執~ 後來父親工作的工廠關閉, 一家人被逼搬遷, 離開居住已久的家園~
評語
在美國導演 Terrence Malick 這部奪得康城影展金棕櫚獎的電影宣傳海報上, 是70幀來自影片不同段落的照片, 當中不乏一些漂亮震撼, 讓人肅然起敬的影像~ 這種以 snapshot 形式捕捉美麗瞬間的表達手法, 某程度上正好呼應導演在片中摒棄傳統敘事模式, 隨興之所至往復穿梭於不同時空的意識流影像~ 從盤古初開到恐龍滅亡, 從兒時回憶到成人生活, 最後達至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烏托邦領域, 至少橫跨過億年, 在這些電影中只濃縮成一些有如回憶般令人印象深刻的零碎片段~
常說電影在反映導演的世界觀, 那麼半自傳式的 “The Tree of Life” 便更是如此~ 電影一開始已藉著母親之口提出 “自然” (nature) 和 “恩典” (grace) 兩種生存方式, 前者表現自我中心, 只求滿足自己的慾望, 並要求別人服從自己; 後者則不會以自己的利益為先, 甘願默默承受別人的蔑視和傷害~ 在電影中, Jack 的雙親恰好是此二者的代表, 父親象徵著 “自然”, 母親則象徵著 “恩典”~ 二人雖然育兒方法不同, 甚至會因此而發生口角, 但他們無疑都對兒子寵愛有嘉~ Jack 一直在這兩種生存之道之間徘徊, 在混亂中建立親情, 友情和愛情, 初嚐愛慕, 憎恨, 信任, 背叛, 支配, 順服, 妒忌等人生滋味~ 在父親的高壓管教下, Jack 小時候就如爸爸的縮影, 但當經他長大後對商業社會感到厭倦, 靜下來反思自己的一生, 卻在空虛迷惘中漸漸學習順從恩典之道~
電影中間描寫 Jack 童年回憶一段非常流暢而且充滿活力, 在堅持以自然光拍攝的原則下, 許多鏡頭都可以找到耀目的太陽在畫面一角, 就如象徵著一直在天上靜觀萬物流轉的神~ 這一段毫無疑問是美不勝收的詩意影像示範, 雖然只是殘缺的片段, 卻更深刻地表現出孩子在成長時期複雜的憂慮和不安, 面對家庭和朋友時的困惱和疑惑, 初次體驗種種人生經歷時既興奮又猶豫的青澀味~
前半部份講述盤古初開宇宙形成和物種演進的部分, 則與電影的主幹故事形成有趣的對照~ 畢竟在這部充滿基督教色彩的電影之中, 加插宇宙起源, 殞石撞擊地球, 生化進化論等片段, 就像要質疑基督教提倡的創造論~ 但在此段結尾, 一條肉食恐龍見另一草食恐龍在河邊奄奄一息, 最終沒有將之殺死便離開, 就如在暗示這種違反弱肉強食自然定律的行為, 正是恩典之道的開端~ 另一方面, 把這一段跟 Jack 的故事互相對照, 亦突顯出人類一生的短暫, 個人的生死存亡相對於宇宙和物種歷史, 只是微不足道的小塵埃~ 正如童年回憶部分末段旁白所言, 要是人生在世沒有向身邊的人付出真愛, 便只會枉費一生~
電影末段回到成年 Jack 身處的冰冷現代世界, 看他憤世嫉俗地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 最後在記憶引領下象徵式地走過通往天堂 (?) 的窄門, 在海灘旁跟昔日的爸媽, 已死的弟弟和其他鄰居故友超越時空相聚~ 通往恩典之道這一幕, 美好得近乎一廂情願, 相對於電影之前相對較含蓄, 提供廣闊詮釋空間的部分, 此段相擁互勉的情景未免流於煽情和俗套~ “The Tree of Life” 是一部以影像打動觀眾多於以辯證說服觀眾的電影, 即使觀者未必認同它的世界觀, 但相信也會因為當中一幕幕壯麗的影像和一首首莊嚴的樂曲而動容~
我覺得導演手法幾出色,表達出宇宙和生命的起滅生死,最終歌頌生命/神。Jack在成長中忘記/質疑神,成年後透過童年回憶(媽媽和弟弟)找回與神的連繫,最後在大樓玻璃外牆看到天空倒影,終於懂得感思微笑。海灘相聚一幕,我猜是指回歸「本源」或「神」,而非一般煽情橋段。
另外,「Tree of Life」亦是一猶太神秘思想的宇宙觀,內容與電影有不少吻合,如「嚴厲」和「仁慈」的對比十分明顯。有興趣可參考此處(not my blog):http://horseof11.wordpress.com/2011/05/17/%E7%94%9F%E5%91%BD%E6%A8%B9%E5%8D%A1%E5%B7%B4%E6%8B%89/
re: Kenneth
謝謝留言~ 也許因為我沒有宗教信仰, 所以對這電影感受不算很深刻~ 看完電影之後也有略略讀過猶太教的生命樹概念, 但自問學識不足以將之套進這電影裡去解讀~ 另, 我不是要推翻電影的結尾 (反正這是導演的世界觀, 也沒對錯可言), 而是那段的表達手法很露骨, 相比起先前一大段滿有詩意的影像顯得很俗氣, 就像先前跟另一位網友討論中提到, 有點像保險/銀行投資電視廣告~
哈哈,說的也是。其實有些獨白(愛、恩典)聽上去也許同樣老套,但亦是真理。Btw,我也沒有特別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