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hite Balloon (白氣球, 1995)
導演
Jafar Panahi
演員
Aida Mohammadkhani, Mohsen Kafili, Fereshteh Sadre Orafaiy, Anna Borkowska, Mohammed Bakhtiar, Mohammad Shahani, Aliasghar Smadi
連結
imdb link
簡介
1994年除夕, 伊朗~ 小女孩 Razieh (Aida Mohammadkhani 飾) 嚷著要母親 (Fereshteh Sadre Orafaiy 飾) 給她100塊錢買一尾肥大漂亮的金魚, 多番苦纏下終於從母親手中取得她僅餘的500塊錢~ Razieh 買魚途中不慎把紙幣丟掉, 在路過的老婦 (Anna Borkowska 飾) 協助下發現紙幣飄落一家店鋪的地牢, 隔著鐵欄無法取回~ 女孩跟哥哥 Ali (Mohsen Kafili 飾) 合力也無法取出紙幣, 在過程中先後遇上鄰店的老裁縫 (Mohammed Bakhtiar 飾), 休假的年青士兵 (Mohammad Shahani 飾), 還有一位賣氣球的阿富汗小孩 (Aliasghar Smadi 飾)~
評語
伊朗導演 Jafar Panahi 首部長片 “The White Balloon” 開始時是一個長鏡頭, 看母親在市場到處尋找女兒, 在電影後半段出現的士兵, 賣氣球的男孩和跟裁縫爭吵的男人, 都有率先在這鏡頭之中出現~ 這個熱鬧紛亂, 人物眾多卻互有牽連的小社群, 正好代表著 “The White Balloon” 橫切面式的現代伊朗社會觀察, 透過小女孩買金魚的遭遇, 展示成人與小孩, 男性與女性, 不同階級和種族之間的矛盾~
電影劇本由另一位伊朗導演 基阿魯斯達米 編寫, 這個小孩冒險故事也有點像他執導的名作 “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踏破鐵鞋無覓處, 1987)~ 兩片同樣在小孩子的冒險旅程中帶出一些具代表性的人物, 而當中的角色設定也有點 基氏 電影的影子~ 從沒在鏡頭前出現的爸爸是個橫蠻無理的大男人, 母親從沒停手一邊做家務一邊嘮嘮叨叨, 他們都沒耐性細心聆聽孩子的訴求~ 裁縫伯伯就像 “Where” 片的年輕門匠, 一直忙於處理自己的生意, 從沒把孩子放在眼內~ 來自外省的貧窮士兵則是相對較人性化的角色, 看見 Razieh 憶起自己的妹妹, 表現出離鄉別井從軍的年青人對家庭的思念~
電影最大妙著在於它頗出人意表的結尾~ 小女孩 Razieh 是觀眾一直認同和關心的對象, 觀眾一直為她丟失紙幣而著急, 但當好心的阿富汗小孩伸出援手, 協助兩兄妹成功取回紙幣, 二人卻沒有一聲道謝便匆忙離開, 完全置阿富汗小孩於不顧, 就像先前無視二人的成年人般冷漠~ 這一刻觀眾的目光忽然由兩兄妹轉移到阿富汗小孩身上, 繼而反思這次買魚風波不過出於妹妹的貪婪, 不滿足於家中水池內已有的大堆金魚而起~ 阿富汗小孩在除夕也要在街上賣氣球, 不難猜想其生活必定非常困苦, 無暇像兩兄妹般為奢侈品憂心~ 片末看阿富汗小孩無奈地獨坐在店鋪門前, 這不幸的遭遇就如他手中長棍上唯一一個無人問津, 無人關心的白氣球~
阿富汗小孩的出現是刻意的. 所以影片絕對不是令人會心微笑的兒童電影. 想起來, 妹妹的貪婪真的煩得要命! Aida Mohammadkhani現在已經是碩士生了~
基阿魯斯達米很喜歡拆穿假議題, 常常要踢爆我地一直關心既, 其實都係無關重要(所以亦不需理會真假)…更重要既野都總係在別處。
金魚看起來大只是因為水的折射, 用不同的魚缸裝和在不同角度看便有不同的大小, 況且那些魚都是在他們家拿貨!
至於那阿富汗小孩..這套片我們花了90分鐘去追蹤一個小女孩, 從開始為她擔心、著緊, 慚慚覺得佢好煩,港女到唔恨, 佢渴望既大金魚只不過係假象、商人既把戲, 到最後佢兩兄妹多少利用左阿富汗男孩既同情心, 要佢幫手, 但一成事就即刻一走了之, 最後剩番那男孩同個白氣球.
《踏破》雖然搵唔倒個同學, 但結果贏得o個個同學既友誼; 《春風吹又生》搵唔倒對小兄弟, 但睇倒當地居民不撓生存意志..黎到呢套, 我們花左90分鐘去跟住呢個其實唔多需要我地關心既女仔, 跟住佢o係條街90分鐘, 睇倒佢終於解決困難, 卻反而失落左o個個流落異鄉卻又有年關要過既阿富汗男仔…究竟佢又點樣先可以解決困難返屋企過年?
呢個又呼應番起首, 云云人海之中, 點解我地會揀左呢個小女孩作為我地既焦點? 大抵也只是因為她惹人憐愛…
re: Agnes
這當然是刻意, 兩兄妹遇上的人物都經過精心設定吧~ 有趣是這電影的介紹大多套用 “天真”, “感動” 這些典型兒童電影標籤~
re: abjj
基阿魯斯達米 的電影都像在說大道理, Panahi 的電影則更加貼近伊朗現實生活, 而且往往表現出很強烈的階級/性別不公~ 之後看了 “The Mirror” 和 “The Circle”, 都很有趣, 之後再撰文談談~
嗯嗯, 你說的對, 所以從它的結尾來看, “白氣球” 其實可說是在顛覆兒童電影~ 眼大大可愛女孩原來並不抵錫, 那位油首垢面的小男孩更值得我們關心, 但一開始誰會有興趣看他呢? 正如大家選購時氣球自然都會選顏色鮮艷的氣球, 不會選不起眼的白氣球~
[...] Comments abjj on My Heart Is That Eternal Rose (殺手蝴蝶夢, 1989)gar~* on White Balloon, The (白氣球, 1995)gar~* on Kes (凱斯, 1969)gar~* on My Heart Is That Eternal Rose (殺手蝴蝶夢, 1989)abjj on [...]
[...] on 法國遊記 (一): 羅浮宮之旅The Mirror (迷途小精靈, 1997) | safari underground on White Balloon, The (白氣球, 1995)abjj on My Heart Is That Eternal Rose (殺手蝴蝶夢, 1989)gar~* on White Balloon, The (白氣球, [...]
[...] 其他伊朗名片如 基阿魯斯達米 有份編寫劇本, 由 Jafar Panahi 執導的 “The White Balloon” (白氣球, 1995), Majid Majidi 的 “The Children of Heaven” (天堂的孩子, 1997), 或是 Mohs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