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踏破鐵鞋無覓處, 1987)
導演
Abbas Kiarostami
演員
Babek Ahmed Poor, Ahmed Ahmed Poor
連結
imdb link
簡介
八十年代, 伊朗北部小鎮 Koker~ 小學生 Nematzadeh (Ahmed Ahmed Poor 飾) 多次忘記在筆記簿上做功課, 老師警告如果他再犯便會被踢出校~ 鄰座同學 Ahmed (Babek Ahmed Poor 飾) 錯把 Nematzadeh 的筆記簿拿回家, 為免同學再被罰, 他決心要把筆記簿物歸原本, 但他只知道對方住在 Poshteh, 卻不知道詳細的住址~
評語
這部讓伊朗導演 基阿魯斯達米 蜚聲國際的作品, 片名取自伊朗詩人 Sohrab Sepehri 的詩作, 導演亦以本片向詩人致敬~ 這部非常簡單動人的電影, 可說是九十年代一系列伊朗孩子電影的先驅, 其他伊朗名片如 基阿魯斯達米 有份編寫劇本, 由 Jafar Panahi 執導的 “The White Balloon” (白氣球, 1995), Majid Majidi 的 “The Children of Heaven” (天堂的孩子, 1997), 或是 Mohsen Makhmalbaf 較具實驗性的 “The Silence” (萬籟俱寂, 1998), 都難免會被拿來跟本片作比較~
基阿魯斯達米 九十年代之後的作品往往在形式上和敘事上具強烈的實驗性, 沒有依從主流電影的說故事方式, 每每把一些重要的情節或因果關係留白~ 但只要看看 “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足以證明導演其實是位講故事高手, 絕對有能力按傳統方法道出精彩的故事~
小學生 Ahmed 尋找朋友住所的冒險, 實在是一部奉行 希治閣 式鋪陳的懸疑片: 先點明主角面對的危機和任務 (朋友沒筆記簿做功課將會被罰踢出校, 故必須物歸原主), 確立死線和限期 (即將日落, 麵包店快關門), 沿途設下各種困難和障礙 (母親要他買麵包, 爺爺要他找香煙, 多番摸錯門牌, 野狗豺狼攔路), 埋下種種誤導性的線索 (多番出現的橙色長褲, 跟 Nematzadeh 同姓的家庭), 未到最後一刻也不知道危機將如何化解~
從小孩目光出發的 “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在冒險旅途上帶出對成人的批判~ Ahmed 面對的成年人都自我中心地信奉自己一套, 忙於活在自己的世界, 從沒替孩子著想~ 老師沒問清楚原因便責罵學生, 母親不聽兒子解釋只管叫他完成功課, 爺爺盲目堅持棒下出孝兒, 年輕門匠只顧談生意, 老門匠沉溺在陳年回憶之中, 他們都沒有真正聆聽孩子的心聲~ 反而是 Ahmed 擇善固執, 不惜違抗成年人的命令也要盡力做好應做的事, 為免同學因為自己一時大意而受罰~
“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不只是個疑懸感十足的故事, 也是一部非常漂亮的電影~ 日間捕捉伊朗小鎮居民的生活百態, 晚上窗框照出美麗的圖案和光影, 中間多次重覆出現的之字型山路, 詩意地象徵著這次漫長曲折, 必須經歷勞苦的旅程~
片末一幕尤其精彩~ 在翌日課堂上, 鏡頭捕捉 Nematzadeh 攝手攝腳拿出一張功課紙, 心驚膽顫地等候老師責罵, Ahmed 卻遲遲未有出現 (是昨晚趕功課所以睡過頭了嗎?)~ 眼見老師即將走到 Nematzadeh 身旁檢查功課, 卻又因為前一位同學沒做功課而擾攘多時~ Nematzadeh 的緊張情緒不斷升溫, 恐懼之情盡形於色, Ahmed 就在此刻突然出現, 並如救世主般宣佈已替他完成功課~ 揭開那本昨日跑過許多冤枉路的筆記簿, 裡面夾著老門匠摘下的一朵漂亮小花, 就像要獎勵 Ahmed 鍥而不捨的毅力, 為兩位小孩子的友誼作美好的紀念~
good analysis!
[...] 前作 “And Life Goes On…” (春風吹又生, 1992), 一位導演到處尋找 “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踏破鐵鞋無覓處, 1987) 一對演員兄弟而遍尋不獲, 那對小兄弟卻在這部電影裡好端端地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