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rdsong" (三王來朝, 2008)
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導演 Albert Serra 的新作 “Birdsong” (三王來朝, 2008) 及其製作特輯 “Waiting for Sancho” (等待山曹, 2008) 剛在電影節播放, 導演本人更在放映後現身說法~ 有別於去年在多倫多電影節不太愉快的答問環節, 香港觀眾的反應都算是正面 (也有可能是異見份子早已離場), 席上導演對作品的聲音, 燈光, 演員指導等方面作滔滔不絕的解說~
在近年眾多新星導演之中, Albert Serra 算是較具爭議性的一人~ 因為他的電影是如此簡約, 甚至可說是簡陋, 即使有不少人大力推崇 (如法國的 “電影筆記” 便曾把導演上一部 “Honour of the Knights” (唐吉訶德, 2006) 選為2007年最佳電影第七位), 但也有人質疑他只是趁著當下慢板長鏡頭當道的藝術電影潮流故弄玄虛, 製作出件件國王的新衣~
不如先說說電影~ Albert Serra 首部長片 “Crespià, the Film Not the Village” (2003) 講述加泰羅尼亞一個小鄉村的夏日生活, 他自言作品介乎紀錄片與劇情片之間, 當中可以找到此後跟導演長期合作的退休網球教師 Lluís Carbó~ 第二部長片定下了導演的招牌風格, “Honour of the Knights” 改編自西班牙名著 “唐吉訶德”, 全片大部分時間就是年老騎士 唐吉訶德 (Lluís Carbó 飾) 和肥仔侍從 山曹 (Lluís Serrat 飾, 一位建築工人) 在野外上路和休息的情形~ 天光天黑, 中間沒甚麼戲劇性的情節, 唐吉訶德 一路上對 山曹 多多意見, 但呆呆笨笨的 山曹 很多時候只是默然不語~

"Honour of the Knights" (唐吉訶德, 2006)
剛在電影節播放的 “Birdsong” 改編自聖經 “三王來朝” 的故事, 講述三位賢者在 耶穌 誕生後千里迢迢從東方而來, 向聖嬰送贈禮物~ 唐吉訶德 和 山曹 在這裡改戴皇冠穿皇袍, 再搭上肥仔 山曹 的爸爸 Lluís Serrat Batlle 扮成三位賢者一同上路~ 電影在冰島的黑沙灘和西班牙加納利群島取景, 以黑白數碼錄像拍攝, 全片充滿許多超遠的長鏡頭, 看著三人在不同地型上趕路, 迷路, 討論, 休息, 在聖嬰前跪拜, 獻上禮物的情形~ 片名來自當中唯一的配樂, 是一首由大提琴家 Pau Casals 撰寫的樂曲~
無論你喜歡與否, 都應該可以肯定地說 Albert Serra 的電影確實與別不同, 這很大程度是因為他採取了一套完全獨家的拍片方法: 起用幾位親朋好友作演員, 把他們放到著名古典故事之中, 但又去掉原著大部份情節, 只簡要地保留人物關係和主題, 讓演員們以祖家的加泰羅尼亞語即興地演出~ 在演出前不會綵排, 也沒有詳細的劇本可依, 甚至連演員們也不太了解自己演的角色, 只以大量長鏡頭拍下演員們即時的舉動和反應~ 另外, 拍攝時只會採用自然光照明, 在magic hour拍攝時天色亮麗奪目, 在夜間拍攝時畫面便是漆黑一片~
從沒受過正規電影教育的 Albert Serra 對他的工作模式自有一套理論, 這套理論幾乎比他的作品本身還要精彩~ 他在問答環節中指出, 把演員們放進傳統歷史故事中即興演出, 讓演員們抽離於現實生活, 是一種介乎 “重現” (reproducing) 和 “創作” (producing) 之間的製作方式~
所謂 “重現” 是把導演所想像的畫面演繹出來, 而 “創作” 則是演員即時的表現和談吐~ 他的電影就是此二者的互動, 導演雖然在指揮演員演出, 但演員們往往會有超乎導演意料的舉動~ 在新作 “Birdsong”, 他更把對講機藏在演員們的戲服中, 在拍攝時刻意說一些讓演員們摸不著頭腦的指示, 逼使他們作出即時的反應~

"Honour of the Knights" (唐吉訶德, 2006)
在這兩部簡約至極的電影中, 景色無疑是另一個焦點: “Honour of the Knights” 在不同天色下拍攝出郊外純樸秀麗的景色, “Birdsong” 三位賢者有如騰雲駕霧的場面和荒漠黃沙的景象亦同樣震憾~ 但除此之外, 筆者認為他的作品也可以說是一種強調 “過程” 多於 “結果” 的電影~ 以 “Birdsong” 為例, 大量長鏡頭仔細觀察演員的一舉一動, 看他們在路上互相攙扶, 吃力地前行, 累透在樹下稍息, 嘗試以真實時間表示朝聖旅途的勞碌奔波~
正因為這是強調 “過程” 的電影, 它的製作特輯便特別有趣~ “Waiting for Sancho” 是影評人 Mark Peranson 拍的 “Birdsong” 製作特輯, 他在片中客串飾演 約瑟 (只有他在片中說希伯來文), 但由於他的戲份不多, 所以很多時候都只是自己拿著攝錄機拍攝~ 這製作特輯 (其實更像是個人遊記) 讓觀眾有機會看看 Albert Serra 獨特的工作方式, 與及他跟演員之間的互動~ 其中一幕導演帶領扮演天使的女生讀出一段獨白, 但女生反覆頌讀總是不合心意 (Mark Peranson 的文章說她赤腳站了整個小時), 這場面直令人想起 Straub/Huillet 的角色和兩位導演對演員頌讀對白時極細心的要求~
看著 “Waiting for Sancho” 台前幕後人員在拍攝期間共同生活, 打成一片的愉快情景, 突然覺得他們一行人往外地取景就有如家族旅行, Albert Serra 所拍的電影內容只是次要, 重點是要製造機會讓他看看幾位有趣的人物, 在抽離現實的環境中各種神態和動靜~ 風格簡約的電影予人遼闊的想像空間, 盛讚 Albert Serra 的影評文筆往往天馬行空, 但看過輕鬆逗笑的 “Waiting for Sancho”, 似乎他的電影並非如此曲高和寡~ 無論是否受落, Albert Serra 至少說明電影製作並沒有一套必然的規則, 絕對容得下土法炮製的自由~
一些連結:
BFI的導演訪問
Cinema Scope 的介紹
Pau Casals – “Birdsong”
“Crespià, the Film Not the Village” 片段
“Honour of the Knights” 預告片
“Birdsong” 預告片
“Waiting for Sancho” 預告片

"Birdsong" (三王來朝, 2008)
[...] (討論電影:三王來朝/等待山曹 Birdsong / Waiting for Sancho(Albert Serra/Mark Peranson,2008)) 從沒受過正規電影教育的 Albert Serra 對他的工作模式自有一套理論, 這套理論幾乎比他的作品本身還要精彩~ 他在問答環節中指出, 把演員們放進傳統歷史故事中即興演出, 讓演員們抽離於現實生活, 是一種介乎 “重現” (reproducing) 和 “創作” (producing) 之間的製作方式~(…閱讀全文) [...]
可惜我沒辦法看到製作花絮
不然應該可以體會這部電影更多
電影裡面景色真的很漂亮
我基本上就是看了劇照才想去看電影的
我覺得他有一些野心
但這些野心非常需要知識與知性去解謎
大部分的人在解開之前應該就會失去耐性吧
題外話
我去看那場電影前,有個法國老婆婆做了一小段開場演說
她說,她很高興看到大家星期天天氣這麼好來看電影
也很開心大家來看這部很「難」的電影
原本我以為她只是開開玩笑
沒想到真的是很有特色的一部電影呀(汗)
我覺得也不是只重過程, 或者純粹為著實踐自己理論的
它大抵也告訴了我們, 究竟「三王來朝」的三王, 在旅途上是怎樣的, 傳說他們追星追到伯利恆, 但在煙霧瀰漫的日子, 看不清天色時, 他們怎樣走呢? 徒步穿越一個接一個高山、荒漠, 實際上又是怎樣的呢? 結果就變成了一種常人的角度, 跟我們去遠足, 或外地旅遊自由行時, 慨嘆長途拔涉之苦無大分別
那些長鏡頭就是要觀眾一同「證實」這旅途的發生
導演要剝掉這個故事的神聖感, 但同時又不是要否定這故事的「真實存在」, 所以他說他既非支持也非反對宗教
re: 雍小狼
導演解說和製作特輯對理解這電影真的很有幫助~ 要是沒有這些說明, 即使有耐性也未必能猜他的創作理念…
re: ab_jj
導演曾說, 他拍電影就是為了看一些他喜歡觀察的人物~ 我覺得他的電影是很私人的東西, 有點像家庭錄像, 看過 “waiting for sancho”後, 更覺得電影中那個故事其實不太重要… 至於是否反宗教, 我倒不是太在意, 因為我本身不是教徒~ 無論如何, 他的創作方法的確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