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 Belle Personne" (美麗的人兒, 2008)
電影剛出現的時候, 第一代導演自然沒有前人足跡可尋, 不得不在反覆嘗試中摸索出拍攝的路向~ 相反, 今天的新生代導演, 大可以鑽進各位前輩大師的映畫庫裡拜師學藝, 向別人的成功例子取經~
生於1970年的法國導演 Christophe Honoré 顯然對昔日的法國電影認識匪淺, 在他的作品中不難找到新浪潮電影的蛛絲馬跡: 首部長片 “Seventeen Times Cecile Cassard” (情撼十七章, 2002) 末段請男生姣唱 “Lola” (羅拉, 1961) 的名曲, “Inside Paris” (巴黎情事, 2006) 叫演員打破第四道牆直接向觀眾說話, “Love Songs” (愛之歌, 2007) 索性參照 “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 (秋水伊人, 1964) 的結構拍一部現代的歌唱片, 諸如此類~
一如常被他參照的法國導演 積葵丹美, Honoré 也愛在自己的作品中摻進一些互相參照的連帶關係: “Seventeen Times Cecile Cassard” 和 “My Mother” (我的母親, 2004) 分別描寫一位剛失去丈夫的妻子, 予人的感覺亦是相似地耐人尋味~ “Inside Paris”, “Love Songs”, “La Belle Personne” (美麗的人兒, 2008) 則被導演視作一個小小的三部曲, 以近似的活潑歌唱方式, 分別探討 “巴黎”, “法國電影”, “少年輕狂” 三個題材~ 當中一直主演的 Louis Garrel, 就連所演繹的角色性格也甚是相似, 一位遊戲人間的情場浪子, 讓女生們又愛又恨~ 此外, Honoré 幾乎每部電影都會沾上一些男同性戀的人物, 這也可謂其作品一個恆常出現的 “作者式” 元素~

"Seventeen Times Cecile Cassard" (情撼十七章, 2002)
有別於François Ozon 的 “Swimming Pool” (泳池情殺案, 2003) 和 “Angel” (華麗安琪兒, 2007) 一類擺明車馬玩懷舊的作品, Honoré 的電影不是要復古, 而是要舊為新用, 在當代電影中加進一些煥然一新的表達方法~ 這位拍片速度極高的導演, 可能未有像六十年代的新浪潮導演們般創製出一套新穎觸目的風格, 但他的作品無疑有著新浪潮電影那種不受羈絆, 跑上街頭隨意拍, 甚麼也有可能發生的自由氣息~
首先必須提及一點: Christophe Honoré 不只是一位導演, 他同時是一位作家, 兒童故事作者和編劇, 他起初亦是以作家的身份聞名~ 他第一部長片 “Seventeen Times Cecile Cassard” 就正是要擺脫他作家的身份, 希望拍出一部不受文字和對白限制, 以影像性作主導的電影~
電影講述一位丈夫突然踏上自殺之路, 把保險金留給妻子 Cecile Cassard (角色的姓氏也是來自 積葵丹美 的電影!) 和年幼的兒子~ 妻子受不了喪夫之痛, 把兒子交托予友人後獨自到另一個城市開始新生活~ 全片就借17個以黑畫面間隔的片段描寫這位妻子的心路歷程, 結果不是 “71 Fragments of a Chronology of Chance” (機緣七十一面體, 1994) 那種冰冷的實況剖析, 而是親暱並略帶曖昧的人物剪影~

"My Mother" (我的母親, 2004)
在片中扮演妻子一角的演員, 正是 “Betty Blue” (巴黎野玫瑰, 1986) 的女主角 Béatrice Dalle~ 她的臉孔雖算不上漂亮 (筆者甚至認為有點醜), 卻絕對是位很有型格, 帶點神秘的女生~ 在她治療內心傷口的旅途上, 一路充滿種種邀請觀眾解讀的象徵性意象, 例如女主角 “重生” 後所置身的城市只有男生出現, 打算探訪墓卻被黑狗攔路等等~ 全片就以這種富隱喻的畫面, 加上演員的姿勢, 神態, 和豐富的流行音樂, 表達女主角喪夫後從谷底慢慢復原的情緒~
“My Mother” 改編自法國作家 George Bataille 的同名小說, 打著亂倫的敏感題材, 同時開始了導演與新一代法國男星 Louis Garrel 的長期合作關係~ 故事講述一位受天主教教育的兒子到西班牙與父母團聚, 期間爸爸獨自返回法國時不幸意外身亡, 留下水性楊花的媽媽, 為兒子安排一連串性啟蒙課程~ 此片的畫面其實並不算很大膽, 重點反而是兒子與母親徘徊在親情與愛情之間, 欲拒還迎的曖昧關係~
說到導演最近的歌唱片三部曲之前, 也該談談他早期另一部電視電影 “Close to Leo” (2002)~ 此片改編自導演自己撰寫的同名暢銷小說, 講述一位小中產家庭的男生, 如何面對其中一位同性戀的哥哥罹患愛滋病的事實~ 這部可算是導演最 “正常”, 最富親情的電影, 從小孩的角度看愛滋病如何影響家庭和親人~ 片末小男生從老遠跑來, 在遠處偷看哥哥的葬體, 最後以一個定鏡作結, 不難令人聯想到同樣描寫孩子心的 “The 400 Blows” (四百擊, 1959)~

"Inside Paris" (巴黎情事, 2006)
“Inside Paris” 是導演的成名作, 也是讓他冠上 “新新浪潮導演” 名銜的作品~ 故事講述中年男 Paul (Romain Duris 飾) 被愛人拋棄, 從此跌入抑鬱的深淵, 搬回爸爸家中居住後, 每天過著自我封閉的日子~ 他的弟弟 Jonathan (Louis Garrel 飾) 是位玩世不恭的學生, 處處碰著艷遇, 整古做怪試著開解情緒低落的哥哥~
失戀傷心的故事不算新鮮, 不過 “Inside Paris” 帶觀眾漫遊巴黎名勝, 裡面種種小把戲反而更加悅目: 安排 Louis Garrel 直接向觀眾說話, 不按時序地突然把前因後果倒轉播放, 在高潮一幕讓有情人隔著電話筒唱歌傳情, 結尾以豺狼與兔子的兒童圖畫故事書訴說人與人相處的道理, 更少不得 Alex Beaupain 撰寫的原創配樂~ 這電影大概稱不上是經典, 但足以提醒觀眾六十年代新浪潮電影曾經擁有過的一份自由自在~
“Love Songs” 把前作 “歌唱電影” 的點子發揮得更盡, 得出一部導演迄今最貼近主流的作品~ 全片像 “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 不時讓演員唱歌表心聲, 並按該片的結構分為三部分, 講述 Ismaël (Louis Garrel 飾) 與女友 Julie (Ludivine Sagnier 飾) 及好同事 Alice (Clotilde Hesme 飾) 三人愛恨糾纏不清的3p關係~ 中段 Julie 突然離世, 讓另一位對 Ismaël 一見傾心的同性戀美少男乘虛而入~

"Love Songs" (愛之歌, 2007)
“Love Songs” 同樣找到形形式式的小把戲, 除了讓演員真人發聲唱歌, 還用上有趣的拍攝技巧, 又會加插黑白硬照, 或是拿書本上的文字或街邊霓虹燈招牌作參照~ 配合三位法國時下最炙手可熱的年青演員, 活潑地訴說一個悲喜交集, 在絕望中發現愛有無限可能的現代愛情故事~
“La Belle Personne” (美麗的人兒, 2008) 也是一段三角戀, 但主角換成兩男一女, 背景也變成中學校園: 少女 Junie (Léa Seydoux 飾) 在母親死後轉到表親的學校讀書, 在那裡跟純情怕醜仔 Otto (Grégoire Leprince-Ringuet 飾) 交往, 但多情教師 Nemours (Louis Garrel 飾) 卻加入成為第三者~
風格上而言, 本片沒先前兩部作品般浮誇顯眼, 主要描寫十多歲年青男女愛情的滋味, 同性戀材料在此更成為惹笑的小插曲~ 不過或許是筆者心理作用, 總覺得導演仍在暗裡跟前人搞關係: 兩男一女的苦戀格局就點像 “Jule and Jim” (祖與占) [1962]; 瘋戀成狂的 Namours 行徑有如 “Stolen Kisses” (偷吻, 1968) 中的 安坦但奴; Junie 躲在一角向 Otto 告白一幕, 讓人想到 高達 那些讓演員貼在牆邊自白的鏡頭; 尾段 Junie 和 Namours 在床上討論何去何從一幕, 則恰如 “Regular Lovers” (合格戀人, 2005) 的結尾… 看電影長大的導演愛在作品中加進各種參照, 看電影長大的觀眾又何嘗不是喜歡在電影中找線索拉關係呢?
預告片
“Seventeen Times Cecile Cassard”
“Ma Mere”
“Inside Paris”
“Love Songs”
“la Belle Personne”

"La Belle Personne" (美麗的人兒, 2008)
一向都欣賞garrel(不論是Philippe 或Louis)的電影,
不久前看了la Belle Personne,
又看到你的文章,很有同感呀(特別是引申聯想的電影)
謝謝分享了^^
re: maggie
我也很喜歡Philippe Garrel的電影~! 很想快點看看他去年在康城的新片 (雖然評價似乎不太好…)~
至於 Louis, 那些浪子角色簡直像為他度身訂造一樣啦~
台譯 巴黎小情歌, 結局有d出人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