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unny Ha Ha" (2002)
在香港的電影節未見蹤影, 在美國本土也不算特別流行, 不過借 Sundance, SXSW 等獨立電影節冒出頭來的美國新一代獨立電影, 這幾年在評論界已有不少人撰文點評~ 一批年青導演被追捧為明日之星, 當中一些最響亮的名字包括 Andrew Bujalski, Jay Duplass 和 Mark Duplass 兄弟, Aaron Katz 和 Joe Swanberg~ 這些導演的作品大都以超低成本拍攝, 頗多即興元素, 並常以廿多歲, 剛剛大學畢業的非職業演員為主角 (不少是導演的朋友), 片中人物往往正在經歷著 “從年青人蛻變成成人” 的混亂時期, 一副 “唔知自己想點, 淨係知自己唔想點” 的樣子, 說話總是吟吟沉沉支吾以對, 故這堆電影亦被冠以 “mumblecore” 之名~ 此外, 這班電影愛好者原來份屬好友, 不時在同儕的作品中友情客串, 網上亦流傳著一幅有趣的家族系譜~
在哈佛讀紀錄片的 Andrew Bujalski 是眾多導演中最負盛名的一位, 他的 “Funny Ha Ha” (2002) 可謂 mumblecore 的開山之作~ 這部以16mm菲林手提拍攝的電影, 講述廿歲出頭, 剛畢業的女生 Marnie (Kate Dollenmayer 飾) 初試投身社會工作, 一邊努力改掉自己的壞習慣, 一邊為心愛的男生而忐忑不安~ Andrew Bujalski 本人在片中粉墨登場演 Marnie 的電車男同事, 笨手笨腳地向小妹子展開追求~ 最後 Marnie 宣佈從未相戀已傷心, 慘烈地體驗 “愛人結婚了, 新娘不是我” 的無奈~
Bujalski 第二部作品叫 “Mutual Appreciation” (2006), 是部16mm的黑白電影~ 故事講述唱作人 Alex (Justin Rice 飾, 現役樂隊 Bishop Allen 的主音) 原屬的樂隊剛剛解散, 他隻身走到紐約發展音樂事業, 搭上了熱情的女DJ, 又聯絡上舊友 Lawrence (Andrew Bujalski 飾)~ Alex 跟 Lawrence 的女友在相處中漸生情愫, 二人卻未敢讓這份 “互相欣賞” 之情再推進一步~ Bujalski 兩部電影都沒有很戲劇性的情節和起乘轉合, 流露出日常生活紀錄的感覺, 導演也沒有刻意加插笑話, 不過片中人吞吞吐吐的說話和齷齪的舉止神態已夠可愛, 成功捕捉年青畢業生青澀的生活點滴~

"The Puffy Chair" (2005)
導演哥哥 Jay Duplass 和演員弟弟 Mark Duplass 至今共拍了兩部長片, 其一是兩人一導一演的 “The Puffy Chair” (2005), 其二是剛在今年 Sundance 電影節播放的合導作品 “Baghead” (2008)~ “the Puffy Chair” 講述年青男生 Josh (Mark Duplass 飾) 在 “依悲” 網上拍賣買了一張沙發, 希望送給爸爸作生日禮物, 於是跟女友和哥哥踏上穿州過省的奇趣送椅之旅~
若說 Bujalski 的電影勝在夠自然, 那麼這部 “the Puffy Chair” 便略嫌造作, 片中經常出現一些失焦的鏡頭和突兀的zoom鏡, 刻意突出業餘感, 情節上為求搞笑而過於誇張, 角色常常聲淚俱下地愛到死和恨到死, 情感刻劃卻未見深入~ 不過電影用上 Death Cab for Cutie, Spoon, Of Montreal 等 indie 樂隊的歌曲伴碟, 喜歡獨立音樂的朋友或會有加分的理由~
在北卡羅萊納州藝術學院讀電影的 Aaron Katz, 最近兩部長片幸得 Benten Films 作雙DVD發行, 讓更多影迷有機會接觸這股電影新潮~ “Dance Party, USA” (2006) 講述一班十多歲的年青人搞家中派對, 雖然男生滿口性事, 女生怕冇仔溝, 但這並不是 Larry Clark 那種語不驚人誓不休的獵奇影畫~ 少男 Gus (Cole Pennsinger 飾) 向少女 (Anna Kavan 飾) 娓娓道出心底秘密時的一臉坦誠, 二人結尾在遊樂場那匆匆一吻, 都是難得地純真可人~

"Quiet City" (2007)
“Quiet City” (2007) 就像是 “Once” (一奏傾情, 2006) 的平凡寫實版: 女生 Jamie (Erin Fisher 飾) 到外省探望友人卻被放鴿子, 輾轉在陌生男子 Charlie (Cris Lankenau 飾) 家中渡宿一宵, 翌日二人結伴到處溜躂, 渡過短暫而愉快的一天~ Aaron Katz 是同儕導演中最富詩意的一位, 他的作品節奏比較緩慢, 情節平淡而純樸, 強調自然和真實的演出~ 段與段之間常常加插一些非常漂亮的日夜城市景色作間隔, 有如一篇抒情散文, 看起來很有 “現代小城故事” 的感覺~
壞孩子 Joe Swanberg 的電影常惹來極端的評價, 他在 “Quiet City” 中客串飾演一位口多多的男生, 又拍過一段惡搞短片, 在自導自演的 “Kissing on the Mouth” (2005) 則大膽在浴室示範自慰~ 電影講述一對感情亮紅燈的年青情人 Patrick (Joe Swanberg 飾) 和 Ellen (Kate Winterich 飾), 女生瞞著男友偷食, 終被男友意外揭發~ 全片大部分時間以大特寫展示兩位主角的日常 (性) 生活片段, 音軌上配上大堆訪問片段的錄音, 問及 “你預計自己會在甚麼年紀結婚?”, “你想變成你父母那樣嗎?” 一類問題~
相比之下 “LOL” (2006) 少一點性愛場面, 不過開場時仍可找到一眾男生透過互聯網觀看同一段辣身艷舞的有趣畫面~ 此片主要探討 Joe Swanberg 另一個熱衷的主題: 現代科技帶來的新鮮溝通模式~ 電影以大特寫交叉呈示幾位年青男生的日常生活, 看他們拿著電話傾談和發短訊, 在互聯網上發電郵和用即時聊天工具對話, 整天對著電腦迷頭迷腦, 身旁的女友被冷落, 那些不懂電腦的人簡直要被歧視~ 片中又加插了多段以各種古怪人聲拼貼和 looping 製成的短曲, 在惹笑之餘也像在展示科技所容許的無限可能性~
並非所有人都對 mumblecore 讚不絕口~ 不少人批評說這只是 “中產異性戀白人” 的小圈子玩意, 而且這些電影關心的東西大都頗為瑣碎, 往往只是一些無足輕重的私人小事~ 無論如何, 這種 no-budget 的拍片模式從來都是我行我素自說自話, 說自己和身邊人的故事也是無可厚非~ 在人人手執一部攝錄機的今天, 這種就像從生活錄像剪輯出來的電影, 可會為 “寫實” 一詞定下新的標準?
預告片
Funny Ha Ha
Mutual Appreciation
the Puffy Chair
Dance Party, USA
Quiet City
Hannah Takes the Stairs

"Kissing on the Mouth" (2005)
抱歉把主題騎劫一下. 看到一句“唔知自己想點, 淨係知自己唔想點”, 真是傳神呢. 不過這一點大概已經不是青年轉成人時期的專利吧. 現在”世界那樣大”, 加上“唔知自己想點“蠻”不覊”的(起碼當事人認為), 對此引以為傲或是默默承受的成人也不勝枚舉吧.
re: 笨蛋熊貓
沒關係, 查實這句我好像也是”騎劫”回來的, 沒記錯的話是阿Sa在”戀愛起義” [2001] 中一句對白~ Kidult 早前也是很潮很hip的名詞啦… 其實只要某種”另類”的人人數多得可以聚合成一個小群體, 自然會有人走出來給他們冠個名, 拋出一堆理論和引言來分析研究一番的~